欢迎进入飞诺美网站!
固相萃取(SPE)技术凭借出色的样品前处理效率,在环境监测、食品检测、生物医药等领域一直有着广泛的应用。不过在实际操作实验时,我们常会遇到 SPE 回收率偏低,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,这不仅可能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,还可能让辛苦获得的实验数据效果打折扣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研究进度。所以,梳理出一套关于SPE 回收率低的排查思路,希望对提升实验效率、保障数据质量能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。
在前处理SPE实验中,从样品上样到洗脱收集,固相萃取的每一步都需要按照操作规程执行,确保每一步都正确无误。接下来,让我们深入实验细节,对回收率低进行分步排查和思考,为实验成功扫清障碍。
目标物回收率低,可能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情况:未保留?被淋洗?未被洗脱或部分洗脱?
这时候我们可能需要“追踪"目标分析物的去向。
具体的操作步骤
配制一份不含样品基质的目标分析物溶液(即溶剂标作为理想样品),将上样液、淋洗液、洗脱液分步收集,分别进样分析,目的是确定造成目标物损失的步骤。
如在1中检测到目标物
如在2组分中检测到目标分析物
如1,2步均未检测到目标分析物,则说明目标分析物一定保留在了固相萃取柱上,此时可尝试以下措施:
- 使用强度更高的洗脱溶剂。
- 确保洗脱溶剂的pH值正确。
- 若前两项建议无效,可尝试使用保留能力更弱的吸附剂(例如在反相萃取中,若目标分析物疏水性强,可将C18固相萃取柱换成C8固相萃取柱)。
总的来说,排查固相萃取(SPE)回收率偏低的问题,需聚焦样品特性、操作流程、耗材性能等不同维度拆解分析。遵循 “逐一验证、排除干扰" 的逻辑精准定位症结,这套排查思路不仅助力于破解回收率异常,更可反向赋能SPE 操作流程的标准化建设与实验方案的优化升级(如样品前处理方法的迭代、适配耗材的筛选)。随着 SPE 技术的持续演进,若能不断完善排查逻辑,并融合智能化工具(如自动检漏系统、实时流速监控模块)提升排查效能,必将进一步拓展其在环境监测、食品检测、医药研发等领域的精准应用价值。